大窯龍泉窯遺址
地處浙江省西南部的龍泉窯是中國青瓷生產中心,觀音形象在龍泉窯青瓷塑像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人物塑像。
宋元之際,戰亂頻繁,社會動蕩,老百姓為了尋找訴求,期待安慰,往往寄托于宗教,神像成為時代的偶像,龍泉窯宗教瓷塑便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應運而生。相比于寺廟里的木質泥質神像或石刻造像,瓷塑神像形制較小,適用于信徒供于家中案頭或小龕等處,是神佛信仰進一步盛行、進一步世俗化的體現。
在浙江地區有兩處與觀音傳說和信仰有關的佛教道場——杭州的上天竺寺與舟山群島的普陀山,觀世音菩薩,是龍泉地區最受歡迎且最重要的宗教崇拜對象,這些塑像的制作與南宋及之后浙江地區發達的宗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瓷質的觀音像在龍泉窯以外的景德鎮、磁州等窯場也有生產。但是只有在龍泉窯,觀音的形象被大量制作,且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可以發現,龍泉窯觀音塑像在當時擁有很多不同的形象和圖式,為研究觀音信仰的發展,以及觀音形象在宋元明各時期的面貌特征提供了實物依據。
宋代菩薩像的特點是臉部渾圓,額頭比以前寬,短鼻、眉毛弧形不顯,眼上皮更寬,嘴唇較厚,口小。其姿氣韻以纖柔秀雅見長,性別完全女性化,反映出菩薩與眾生的親切關系,在這件首博珍藏的菩薩像中有明顯體現。
龍泉窯窯址
《元史·釋老志》在概述元朝宗教制度特點時指出:“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日而語。”由于從元世祖起, 元朝歷代皇帝都信奉藏傳佛教,所以下令景德鎮和龍泉大量燒造佛像。因此元代瓷塑多以佛像傳世,特別是觀音。
現存龍泉窯觀音塑像可細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塑像周圍沒有佛龕裝飾;第二種,塑像周圍有佛龕。無論是哪種類型,觀音都是坐在基座上,并且具有女性容貌。
有佛龕的瓷塑,周圍或多或少裝飾有月亮、卷云紋、鳥、凈瓶或兩名侍者站在佛龕兩側,有的在細節處不施釉,這些形式的觀音塑像成為了龍泉青瓷的特色。
元代的觀音極具莊嚴神圣感,人物的容貌端莊,形體豐腴,服飾裝扮上瓔珞項串,器體胎壁稍厚,露胎的部分呈色變深。不論是龍泉窯釋迦牟尼佛坐像還是龍泉窯騎犼觀音菩薩像還是龕式觀音都有高高在上的神圣感,與百姓拉開距離, 使百姓有了敬畏之感。
元 龍泉窯觀音像 高24.2厘米 吉林省博物院藏
元 龍泉窯青釉觀音龕 吉林省博物院藏
龍泉窯青釉觀音龕 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元代 龍泉窯青釉觀音龕 高45厘米 天津博物館藏
元 龍泉窯青釉觀音神龕
北京匡時2006年春拍258.5萬元成交
此物原被收錄于揚州博物館、揚州文物商店編《揚州古陶瓷》一書中
元代 龍泉窯青釉觀音龕 高45.8cm
中古陶館藏
龍泉窯的瓷塑,從南宋開始,現今流傳下來的不多,極為珍貴。瓷塑的裝飾方法獨具特色,為他窯所沒有。瓷塑人物大都為佛教和道教中人,而且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民間信仰有很大的關系,具有鮮明的社會氣息和時代特性。
END